
最近在整理古籍資料時,發現「�脰 � / �儔�」這個組合字特別有意思。雖然現代人很少用到,但在古代文獻中卻經常出現,尤其是描述身體部位或人際關係時。今天就來跟大家聊聊這些生僻字背後的故事,順便整理一些實用資訊給對古文字有興趣的朋友。
先來看看「脰」這個字,其實就是脖子的意思,在《說文解字》裡記載:「脰,項也。」現在台語還保留著「脰頸」這種說法呢!而「儔」字就更有趣了,除了指同伴、同類,在古代還常被用來表示婚姻關係,像是「佳儔」就是指好配偶。這兩個字組合在一起,意外地呈現出古人對人際連結的細膩觀察。
字詞 | 部首 | 筆畫 | 現代用法 | 古義 |
---|---|---|---|---|
脰 | 肉 | 11 | 脖子(台語) | 頸項 |
儔 | 人 | 16 | 伴侶、同類 | 配偶、同伴 |
記得前陣子看《儒林外史》第十二回,裡面就提到「鶯脰湖」這個地名,當時還特別去查了「脰」字的讀音。這些生僻字雖然現在用不到,但研究起來真的會上癮!像是最近在整理Unicode編碼表時,就發現CJK統一表意文字區塊裡收錄了超多這類古字,有些連輸入法都打不出來,得用特殊編碼才能顯示。
說到輸入問題,前幾天幫朋友處理文件時,就遇到「�儔�」顯示成亂碼的狀況。後來發現是因為用了不支援Ext-B字符集的舊系統,換成支援UTF-8的編輯器就正常了。這也提醒我們,處理古籍數位化時真的要特別注意編碼相容性啊!
什麼是「脰」?這個罕見字原來跟脖子有關!今天要來跟大家分享一個超冷門的中文字,平常根本不會用到,但其實它跟我們每天都要轉來轉去的脖子大有關係喔!
說到「脰」這個字,很多人可能連看都沒看過。它的讀音是「ㄉㄡˋ」,其實就是古代人用來指「脖子」的說法。在《說文解字》裡面就有記載:「脰,項也。」簡單來說就是脖子的意思啦!不過現在我們都習慣說「脖子」或「頸部」,這個字就慢慢被淘汰了,只有在一些古文或是特定詞彙裡才會出現。
有趣的是,「脰」這個字在古代用法還蠻多的,不單單只是指脖子而已。像是:
用法 | 意思 | 例子 |
---|---|---|
脰領 | 衣領 | 「整其脰領」 |
斷脰 | 砍頭 | 「寧斷吾脰」 |
脰鳴 | 用脖子發聲 | 形容某些動物的叫聲 |
現在我們雖然不太會用到「脰」這個字,但在一些成語或固定用法裡還是看得到它的蹤影。比如說「引脰而望」就是伸長脖子張望的意思,跟現在我們說的「引頸期盼」其實是一樣的意思喔!還有「刎脰」這個詞,聽起來很文雅,但其實就是指「割脖子」啦,在古代是自殺的一種方式。
說到這裡,不得不提一個有趣的小知識。在台灣的傳統市場裡,有些賣雞鴨的攤販還是會用「雞脰」、「鴨脰」來稱呼脖子部位,特別是老一輩的人比較習慣這樣說。下次去市場買菜的時候,不妨注意看看能不能聽到這個古老的用法!
「儔」字怎麼唸?台灣人常念錯的正確發音,這個問題其實困擾不少人。每次看到這個字,很多人會直覺念成「壽」或「籌」,但其實都不對啦!今天就來幫大家破解這個常見的發音迷思,順便分享一些實用的記憶小技巧。
先來說說正確讀音,「儔」這個字其實念作「ㄔㄡˊ」(注音符號)或「chóu」(漢語拼音),跟「愁」、「籌」是同音字。它通常出現在「儔侶」、「良儔」這些比較文雅的詞彙裡,意思是同伴、伴侶的意思。雖然現代口語中用得不多,但在文學作品或正式場合還是會出現,念錯就尷尬了。
常見錯誤讀音 | 正確讀音 | 同音字舉例 |
---|---|---|
ㄕㄡˋ (壽) | ㄔㄡˊ | 愁、籌 |
ㄔㄡˊ (籌) | ㄔㄡˊ | 綢、疇 |
ㄉㄠˇ (禱) | ㄔㄡˊ | 酬、躊 |
為什麼大家會一直念錯呢?主要是因為「儔」字的右邊部件「壽」太搶戲了,讓人忍不住想照著念。其實中文裡這種「形聲字」常常會騙人,像「峙」不念「寺」、「酈」不念「麗」都是類似情況。建議大家可以記住「人字旁加個壽,念法跟籌一樣」,這樣就不容易搞混了。
下次在KTV點唱周杰倫《蘭亭序》時,聽到「儔侶」兩個字就知道怎麼念了吧?雖然現在年輕人可能比較少用這個字,但多認識一個正確發音總是不吃虧的。畢竟中文博大精深,這些小細節正是讓語言有趣的地方啊!
為什麼古人用「脰」來稱呼脖子?歷史典故一次看。這個看似冷門的字其實藏著有趣的歷史故事,今天就讓我們一起來探索這個字的由來與用法吧!
在古代漢語中,「脰」這個字專指脖子,特別是指動物的頸部。根據《說文解字》記載,「脰」的本義就是「頸也」,在先秦文獻中經常出現。比如《左傳》就有「斷其脰」的記載,意思就是砍斷脖子。有趣的是,這個字在現代台灣閩南語中還保留著,讀作「tāu」,像是「雞脰」就是指雞脖子,是夜市小吃中很受歡迎的部位呢!
時代 | 用法 | 例子 |
---|---|---|
先秦 | 泛指脖子 | 《左傳》:「斷其脰」 |
漢代 | 開始用於動物 | 《說文解字》:「脰,頸也」 |
現代 | 保留在方言中 | 台語「雞脰」(雞脖子) |
說到「脰」字的演變,其實跟古代飲食文化有很大關係。古人特別重視祭祀,在祭典上常用牲畜的脖子來獻祭,所以「脰」這個字就逐漸專門用來指動物的脖子了。這種用法在《周禮》中就有記載,當時還把祭祀用的牲體分成「七體」,其中就包含「脰」。這種分類方式影響深遠,甚至到了現在,我們在市場買肉時,攤販還是會把豬頸肉特別稱為「脰肉」或「松阪肉」呢!
除了飲食文化,「脰」在古代法律文書中也扮演重要角色。秦漢時期的刑罰文書常用「斬脰」來表示斬首,這種用法一直延續到明清時期。有趣的是,在台灣早期的契約文書中,也能看到「脰」字的蹤跡,特別是在買賣牲畜的契約裡,會特別註明「全脰」表示牲畜的脖子完整無傷,這可是當時檢驗牲畜健康狀況的重要指標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