蜈蚣照片大全!一次看個夠 | 家裡出現蜈蚣?先看這張圖 | 驚!這隻蜈蚣有100隻腳?

最近在網路上搜尋「蜈蚣圖片」的人越來越多,可能是因為夏天到了,這些多腳生物開始活躍起來。說真的,第一次看到蜈蚣特寫照片時,那種密密麻麻的腳真的會讓人頭皮發麻!但你知道嗎?其實蜈蚣的種類比我們想像中多很多,而且每種長相都不太一樣。

下面整理了幾種台灣常見蜈蚣的特徵對照表,下次在家裡看到時可以比對看看:

種類名稱 體長 腳的數量 常見區域 危險性
紅頭蜈蚣 10-15cm 15-20對 全台低海拔 輕微毒性
黑蜈蚣 5-8cm 15對 北部山區 無毒
巨蜈蚣 15-20cm 21-23對 中南部 毒性較強
花斑蜈蚣 8-12cm 17-19對 東部 輕微毒性

很多人看到蜈蚣圖片會覺得很恐怖,但其實牠們在生態系中扮演重要角色。蜈蚣是天然的除蟲高手,專門吃蟑螂、螞蟻這些我們更討厭的害蟲。我朋友上次在浴室發現一隻紅頭蜈蚣,嚇得馬上拍照傳群組問怎麼辦,結果害大家一整天都在傳各種蜈蚣圖片互相驚嚇,超好笑的!

如果你真的想找蜈蚣圖片來研究,建議可以用「蜈蚣 種類」或是「蜈蚣 特寫」當關鍵字,這樣比較容易找到清晰的資料照片。記得有些網站會把蜈蚣和馬陸的圖片混在一起,其實牠們是完全不同的生物喔!馬陸的腳更多,而且身體比較圓潤,移動速度也慢很多。

說到這個,前陣子有個很紅的迷因圖就是一張蜈蚣穿鞋的合成照片,底下還寫著「等牠穿完鞋我們再出門」,在各大社團被瘋狂轉發。雖然是搞笑圖片,但仔細看那隻蜈蚣的細節還真的做得蠻逼真的,連腳上的剛毛都畫出來了。不過這種創意圖片看多了,反而讓我對真實的蜈蚣沒那麼害怕了。

蜈蚣圖片

蜈蚣長什麼樣子?高清圖片帶你看清楚

每次在潮濕的角落看到蜈蚣,總是讓人頭皮發麻對吧?這種多足生物其實長得很有特色,今天就帶大家用高清圖片仔細觀察牠的真面目。蜈蚣最明顯的特徵就是那密密麻麻的腳,不過你知道嗎?其實牠們每對腳都對應著身體的一個節,而且第一對腳還特化成毒爪,用來捕捉獵物呢!

想知道您2025年的運勢嗎?

免費線上占卜,查看您的本年運程,掌握未來發展!

免費AI八字算命排盤

蜈蚣的身體結構相當有趣,我們用表格來整理幾個重點特徵:

部位 特徵描述
體長 通常5-30公分(台灣常見品種),熱帶地區可達50公分以上
體色 多為紅褐色或黃褐色,背部有深色條紋
足部 每節1對足,成年個體通常有15-177對(不同品種差異大)
毒爪 首節特化的顎足,內有毒腺,被咬會紅腫疼痛
觸角 頭部有1對長觸角,通常為15-30節,用來感知環境

在台灣最常見到的是「少棘蜈蚣」,體長約8-15公分,全身呈現紅褐色,喜歡躲在石頭下或落葉堆裡。牠們的毒爪雖然看起來嚇人,但對成年人通常不會造成嚴重傷害,頂多就是局部紅腫刺痛。不過要是家裡有小朋友或寵物,看到蜈蚣還是要小心處理,最好用容器蓋住後移到戶外。

仔細看蜈蚣的移動方式真的很特別,那麼多對腳卻能協調得這麼好!牠們走路時會像波浪一樣從前向後傳遞,每對腳的移動時間都稍微錯開。這種構造讓牠們在狹窄縫隙中也能快速穿梭,難怪常常一溜煙就不見蹤影。下次遇到蜈蚣不妨先別急著打牠,觀察一下這些小細節其實蠻有趣的。

最近天氣悶熱潮濕,家裡出現蜈蚣怎麼辦?先拍張照確認品種真的超重要!很多台灣人看到蜈蚣第一反應就是尖叫加拖鞋伺候,但其實不同品種的處理方式差很大。先別急著消滅牠,用手機拍下清晰照片(保持安全距離喔),這樣才能對症下藥,也不會誤傷對環境有益的種類。

常見居家蜈蚣種類辨識表

特徵 台灣大蜈蚣 (危險⚠️) 小赤蜈蚣 (較無害) 盲蜈蚣 (益蟲)
體長 15-20公分 5-8公分 3-5公分
顏色 深褐帶紅 鮮紅色 淡黃半透明
活動時間 夜晚 全天 夜晚
是否會咬人 會,劇痛 輕微刺痛 不會

拍到照片後可以上傳到「台灣昆蟲同好會」FB社團詢問,或是用iNaturalist這類生物辨識APP。記得要拍清楚牠的體節數量和腳的排列方式,這些都是辨識重點。如果是台灣大蜈蚣這種狠角色,建議直接聯絡專業除蟲公司處理,自己動手風險太高,牠們移動速度快又具攻擊性,被咬到可不是開玩笑的。

平常預防也很重要,蜈蚣最愛潮濕環境,浴室排水孔記得加裝細網,廚房垃圾要每天清。我阿嬤的偏方是在角落放曬乾的檸檬皮或薄荷油,天然驅蟲效果不錯。要是發現家裡突然出現很多蜈蚣,可能是牆壁縫隙或地基有破損,牠們才會組團來開趴,這時候就要檢查房屋結構了。另外提醒,看到蜈蚣寶寶也要一併處理,因為牠們可是會幾十隻一起出沒的!

蜈蚣圖片

台灣常見蜈蚣種類圖鑑,一次搞懂差異

最近天氣悶熱,家裡偶爾會出現不速之客—蜈蚣!其實台灣常見的蜈蚣就那幾種,搞清楚差異就不會看到就嚇得哇哇叫。這些多足生物雖然長得嚇人,但大多不會主動攻擊人,除非你手賤去逗牠們啦!今天就來分享幾種在台灣最常遇到的蜈蚣,讓大家以後看到能一眼認出來。

先說說最常見的「赤蜈蚣」,這種在郊區或老房子特別多,體長大概10-15公分,全身紅褐色帶點黃,移動速度超快。牠們喜歡躲在潮濕陰暗的地方,像是浴室磁磚縫隙或廚房水槽下面。被咬到的話會痛個幾天,但通常不會有生命危險。另一種「黑頭蜈蚣」就比較少見,頭部是黑色的很好認,體型比赤蜈蚣小一點,毒性也較弱。

種類 體長 顏色 棲息地 毒性
赤蜈蚣 10-15cm 紅褐色帶黃 潮濕陰暗處 中等
黑頭蜈蚣 8-12cm 身體褐色、頭部黑色 落葉堆、石縫 輕微
巨蜈蚣 15-20cm 深褐色 山區、草叢 較強
小紅蜈蚣 5-8cm 鮮紅色 盆栽、花園 微弱

還有一種「巨蜈蚣」體型最大,在山區比較容易遇到,長度可以到20公分,顏色偏深褐色。這種蜈蚣毒性比較強,被咬到會腫痛好幾天,不過牠們通常都躲在山裡,不太會主動跑進家裡。至於「小紅蜈蚣」就可愛多了,全身鮮紅色,體長只有5-8公分,常在花盆或庭院看到,毒性很弱幾乎不會咬人。

平常在家如果看到蜈蚣,建議用掃把輕輕趕出去就好,不要直接用手抓。保持環境乾燥、減少雜物堆積,就能降低蜈蚣出現的機率。記得檢查門窗縫隙,特別是老舊房子的紗窗常常有破洞,蜈蚣最愛從這些地方溜進來。要是真的被咬了,先用清水沖洗傷口,冰敷減輕腫痛,嚴重的話還是要去看醫生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