緩脈是什麼?中醫師教你秒懂 | 心跳慢就是緩脈?專家解析 | 中醫把脈發現緩脈怎麼辦?

最近有朋友問我「緩脈」是什麼狀況,其實這在中醫把脈時很常遇到。簡單來說,緩脈就是指脈搏跳動比正常人慢一些,每分鐘大概在50-60次左右。這種情況有些人天生就是這樣,但也可能是身體給我們的健康警訊,特別是如果突然出現緩脈,就要多注意了。

中醫看緩脈其實很有講究,不同體質的人出現緩脈可能代表不同問題。像有些氣血不足的人,脈搏就會比較緩慢無力;而如果是體內濕氣重的人,緩脈可能會帶點黏滯感。我自己就遇過一個案例,有位上班族因為長期熬夜又愛喝冰飲,結果把脈時發現他的緩脈特別明顯,後來調理了好一陣子才恢復正常。

緩脈常見的幾種情況可以這樣分:

類型 可能原因 常見症狀
生理性緩脈 天生體質、運動員 無特別不適
氣虛型緩脈 過度勞累、氣血不足 容易疲倦、頭暈
寒濕型緩脈 愛吃生冷、環境潮濕 手腳冰冷、身體沉重
痰阻型緩脈 代謝不良、痰濕內阻 胸悶、痰多

很多人不知道的是,現代人常有的自律神經失調也可能造成緩脈。特別是那些工作壓力大、整天坐在辦公室的人,有時候不是心臟真的有問題,而是交感神經和副交感神經失調了。我有個做設計的朋友就是這樣,趕稿時心跳快得要命,休息時又慢到讓人擔心,後來是靠規律運動和中藥調理才慢慢改善。

如果發現自己脈搏變慢,先別急著緊張。可以觀察看看有沒有伴隨其他症狀,像是容易頭暈、呼吸不順、或是特別容易累。這些細節都很重要,就診時告訴醫生能幫助判斷。有些人會自己買補藥來吃,但其實緩脈原因很多,亂補可能反而更糟。像我遇過一個阿姨,自己買人參來補氣,結果因為她本來就有點高血壓,補過頭反而更不舒服。

緩脈

什麼是緩脈?中醫師教你3分鐘看懂脈象秘密

最近好多朋友都問我:「中醫把脈時講嘅緩脈到底係咩意思?」其實緩脈係中醫脈象中好常見嘅一種,簡單來講就係脈搏跳得比正常人慢少少,每分鐘大概60次以下。不過要注意嘅係,緩脈唔一定代表有病,好似運動員或者長期練氣功嘅人,佢哋嘅脈搏本來就會比較緩和,呢種叫做生理性緩脈,係正常現象。

想知道您2025年的運勢嗎?

免費線上占卜,查看您的本年運程,掌握未來發展!

免費AI八字算命排盤

中醫認為緩脈同身體嘅氣血運行有關,如果出現病理性緩脈,可能代表身體有寒濕、氣虛或者陽氣不足嘅情況。我哋可以從下面呢個表格快速了解緩脈嘅特徵同可能反映嘅身體狀況:

緩脈類型 脈搏次數 常見症狀 可能原因
生理性緩脈 50-60次/分鐘 無特別不適 體質或運動習慣
病理性緩脈 低於50次/分鐘 怕冷、疲倦、水腫 寒濕內阻、陽氣虛弱

如果你發現自己嘅脈搏特別慢,又伴隨住容易累、手腳冰冷、食慾不振呢啲症狀,咁就可能要留意啦。中醫通常會根據緩脈嘅具體表現來判斷問題所在,比如話脈搏係浮緩定沉緩、有冇力等等。好似有個病人來睇診,佢嘅脈象係沉緩無力,加上成日覺得腰痠膝軟,咁就好可能係腎陽虛嘅表現。

平時可以點樣觀察自己嘅脈象呢?其實好簡單,用三隻手指輕輕按在手腕內側橈動脈處,數一分鐘跳幾下。記住按壓嘅力度要適中,太輕會摸唔到,太重又會影響判斷。如果發現異常,最好搵專業中醫師詳細診斷,因為脈象會受好多因素影響,好似情緒、飲食、天氣等等,單靠一次把脈好難作準。

最近有朋友問我:「為什麼會出現緩脈?這5種體質要特別注意」,其實緩脈(心跳每分鐘低於60下)在台灣蠻常見的,特別是中老年人或運動員。但如果你不是運動員卻經常覺得頭暈、容易累,那就要注意可能是身體在發出警訊了。今天就跟大家聊聊哪些體質的人要特別小心緩脈問題,畢竟心臟健康真的不能開玩笑啊!

首先要知道,緩脈不一定是病,像長期運動的人心跳本來就會比較慢。但如果你發現自己最近心跳變慢,又伴隨疲倦、頭暈甚至眼前發黑的狀況,那就要提高警覺了。特別是下面這5種體質的人,更容易出現問題性的緩脈:

體質類型 常見症狀 可能原因
氣血兩虛型 臉色蒼白、手腳冰冷 貧血、營養不良
心陽不足型 胸悶、怕冷、易喘 心臟功能衰退
痰濕內阻型 肥胖、痰多、頭重 三高問題影響循環
肝鬱氣滯型 壓力大、失眠、脹氣 自律神經失調
腎精虧虛型 腰酸、耳鳴、頻尿 老化或過度勞累

氣血兩虛型的人最明顯就是整天懶洋洋的,爬個樓梯就喘到不行,這種體質通常伴隨貧血問題,心臟為了省力就會自動調慢節奏。而心陽不足型的阿公阿嬤要特別注意,冬天容易胸悶,嚴重時甚至會突然暈倒,這種情況絕對不能輕忽。現代人工作壓力大,肝鬱氣滯型的上班族也很多,這類型的人雖然看起來活力十足,但其實心跳不穩定,有時候會突然慢下來讓人很不舒服。

痰濕內阻型就是我們常說的三高族群,這類型的人血液比較濃稠,心臟負擔大,有時候跳不動就會變慢。最後是腎精虧虛型,很多更年期後的女性或長期熬夜的工程師都有這個問題,這種體質的人除了心跳慢,還常常覺得腰酸背痛,整個人虛累累的。如果你發現自己符合上面幾種體質,又常常覺得心跳怪怪的,建議還是去找醫生檢查比較安心啦!

緩脈

緩脈怎麼把?老中醫傳授正確把脈位置與技巧

最近好多朋友問我「把脈時摸到緩脈該怎麼辦?」其實啊,把脈這門學問真的不簡單,尤其是遇到脈象偏緩的時候,連很多學中醫的新手都會搞不清楚。今天就來分享老中醫教我的實用技巧,讓大家也能在家簡單判斷脈象。

首先要知道正確的把脈位置,很多人都會犯一個錯誤——手指放太靠近手腕橫紋。其實標準位置是在「橈骨莖突」內側,也就是手腕橫紋往手肘方向約1.5公分處。老中醫特別提醒,食指、中指、無名指要輕輕併攏,像這樣擺放:

手指 對應位置 按壓力道
食指 寸部 輕觸皮膚
中指 關部 中等力道
無名指 尺部 稍微下壓

遇到緩脈時(就是每分鐘脈搏少於60下),老中醫說要先確認是不是因為剛運動完或天氣太冷。如果排除了這些因素,按壓時會感覺脈搏像「棉花裡藏著一根細線」,這時候就要注意可能是氣血不足或陽虛。有個小訣竅是用中指在關部多停留幾秒,感受脈搏的力度變化,緩脈通常會伴隨「脈形偏軟」的特徵。

另外啊,很多人以為把脈只要數心跳就好,其實還要配合觀察脈象的「浮沉遲數」。老中醫教我一個口訣:「緩脈應指如春水,來去從容不慌忙」,意思是正常的緩脈應該像春天溪水那樣平穩流動,如果摸起來像「拖泥帶水」就要特別留意了。記得把脈前30分鐘不要喝冰飲或激烈運動,否則會影響判斷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