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肝乙膽丙小腸 中醫口訣大解密 | 天干對應臟腑 這口訣超實用 | 甲膽乙肝丙小腸 養生必背口訣

大家有聽過中醫常說的「甲肝乙膽丙小腸」嗎?這其實是中醫子午流注理論中,將天干與臟腑對應的口訣之一。這種對應關係不僅用在針灸治療上,就連八字命理也會參考這些臟腑對應來分析健康狀況,真的是很特別的一套系統呢!

說到這個對應關係,其實完整版是這樣的:

天干 對應臟腑 五行屬性 常見相關症狀
偏頭痛、失眠、膽結石
眼睛乾澀、易怒、月經不調
小腸 消化不良、腹脹、口瘡
心悸、胸悶、舌頭潰瘍
胃痛、脹氣、食慾不振

老一輩的中醫師傅最愛用這個對照表來看診,特別是搭配病人的生辰八字一起看。像我有個朋友八字裡甲木特別旺,師傅一看就說他膽功能比較弱,果然他常常半夜醒來就睡不著,後來按著膽經穴位調理才慢慢改善。

這套理論在《黃帝內經》裡就有提到,把一天分成十二個時辰,每個時辰都有對應的經絡在值班。比如說早上7-9點是胃經當令,這時候吃早餐吸收最好;而晚上11點到凌晨1點是膽經值班,這時候不睡覺就容易影響膽功能。難怪中醫師總是叫我們要早睡,原來是有這層道理啊!

現在很多中醫診所都會把這套子午流注理論用在針灸治療上。像我上次去針灸,醫師就特別選在下午1-3點小腸經運行的時候幫我扎針,說這樣對消化系統的調理效果會更好。不得不說,老祖宗的智慧真的很厲害,這種時間醫學的概念現在西方也開始在研究了呢。

甲肝乙膽丙小腸


1. 甲肝乙膽丙小腸到底是什麼?中醫師來解答

最近好多朋友都在問「甲肝乙膽丙小腸」這個聽起來很玄的中醫術語,今天就讓我們來好好聊聊這個話題。其實這是中醫用來描述人體臟腑功能的簡稱,跟西醫講的器官不太一樣喔!中醫師看診時常會提到這些,但一般人聽到真的會一頭霧水,今天就來幫大家解密~

想知道您2025年的運勢嗎?

免費線上占卜,查看您的本年運程,掌握未來發展!

免費AI八字算命排盤

在中醫理論裡,每個臟腑都有自己獨特的「工作內容」,而且還會互相影響。比如說「甲肝」不是指A型肝炎,而是中醫特別重視肝的「疏泄」功能,它管情緒、氣血運行,要是肝氣不順,整個人就會容易暴躁或鬱悶。而「乙膽」跟西醫的膽囊有點像,但中醫更強調它主決斷、幫助消化的特性。

下面這個表格幫大家整理中醫和西醫對這些臟腑看法的差異:

中醫簡稱 對應臟腑 主要功能(中醫觀點) 西醫對應器官
甲肝 疏泄氣血、調節情緒 肝臟
乙膽 儲存精汁、主決斷 膽囊
丙小腸 小腸 分清泌濁、吸收營養 小腸

講到「丙小腸」特別有趣,中醫認為它不只是消化吸收,還要把食物的精華和糟粕分開,這個過程叫「分清泌濁」。如果小腸功能不好,就算吃再營養的東西也沒用,身體根本吸收不了。這也是為什麼有些人大吃大喝還是很虛弱,可能就是小腸功能出問題啦!

中醫師在看診時,常常會根據這些臟腑的互動關係來判斷病情。比如說肝氣鬱結可能會影響膽的功能,造成口苦或消化不良;而小腸火旺的人則容易有口瘡或小便黃。這些都是日常生活中很常見的狀況,只是我們不知道原來跟這些臟腑有關。下次聽到中醫師講這些術語時,就不會覺得是在聽天書囉~

另外要提醒大家,中醫講的「肝火旺」或「膽虛」都不是西醫的疾病診斷,千萬別自己亂對號入座。如果真的覺得身體不舒服,還是要找專業的中醫師把脈問診,才能對症下藥喔!


2. 為什麼古人説『甲肝乙膽丙小腸』?中醫理論大揭秘,這句話其實是中醫用來記憶經絡流注時辰的口訣,跟古代的天干地支計時法有密切關係。古人把一天分成12個時辰,每個時辰對應一條經絡最活躍的時間,這種理論在中醫養生和治療上都很重要,現在就來幫大家解開這個有趣的密碼。

中醫認為人體有十二條主要經絡,每條經絡都有它最旺盛的時段。古人用天干地支來記錄時間,剛好跟經絡運行順序吻合,就發展出這套方便記憶的口訣。比如「甲肝」代表凌晨1-3點是肝經當令的時間,這時候肝臟正在努力工作排毒,如果常常熬夜到這個時間還沒睡,長期下來對肝臟的傷害就會很大。

天干 對應經絡 時辰 現代時間
肝經 丑時 1-3點
膽經 子時 23-1點
小腸經 未時 13-15點

這個系統不只是用來記時間那麼簡單,中醫師會根據病人症狀發作的時間,來判斷是哪條經絡出問題。比如常常在下午1-3點頭痛,可能就跟小腸經有關。古人把這些觀察記錄下來,變成我們現在看到的『甲肝乙膽丙小腸』這種口訣,真的是很聰明的做法。

現代人作息跟古代差很多,但這套理論還是有參考價值。像膽經活躍的時間是晚上11點到凌晨1點,中醫建議最好在這之前入睡,因為這時候膽汁分泌旺盛,能夠幫助消化和排毒。如果常常熬夜追劇、打遊戲,錯過這個黃金時段,長期下來膽功能就會受影響,可能會有口苦、消化不良這些問題。

甲肝乙膽丙小腸

3. 什麼時候要注意甲肝乙膽的保養?季節養生指南其實跟台灣氣候變化息息相關。台灣四季分明,每個季節對肝膽的影響都不一樣,特別是換季時身體容易出狀況。今天就來跟大家分享,在不同季節要怎麼照顧好我們的肝膽,畢竟這兩個器官可是負責解毒和代謝的重要角色,不好好保養真的不行啊!

首先春天是肝氣最旺盛的時候,但也是容易肝火上升的季節。這時候如果常熬夜、吃油炸食物,就會覺得口乾舌燥、眼睛乾澀。建議可以多吃綠色蔬菜,像是菠菜、空心菜,幫助肝臟排毒。夏天濕熱,膽汁分泌容易失調,可能會覺得消化不良或胃口不好,這時候要避免冰飲和過度油膩的食物,可以喝點綠豆湯或薏仁水來清熱利濕。

季節 常見問題 保養重點
春季 肝火旺、易怒 多吃綠色蔬菜、避免熬夜
夏季 濕熱、消化不良 少喝冰飲、適量運動流汗
秋季 乾燥、皮膚癢 多喝水、補充維生素A
冬季 血液循環差 保暖、適量進補

秋天轉涼時,很多人會覺得皮膚特別乾燥,這跟肝膽功能也有關係。這時候要多補充水分,可以吃些芝麻、堅果類食物,幫助滋潤。冬天氣溫低,血液循環變差,肝臟的解毒功能也會受影響,建議可以泡腳促進血液循環,但記得不要過度進補,以免增加肝臟負擔。

特別要提醒的是,台灣的梅雨季節和颱風季節,濕氣特別重,這時候膽囊容易出問題。如果發現自己常常飯後腹脹、打嗝,或是右邊肋骨下方隱隱作痛,就要特別注意了。可以煮些山楂茶來喝,幫助消化,也要記得保持規律作息,不要讓身體太勞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