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南地名故事大公開! | 台南為什麼叫台南? | 原來台南這樣來的!

台南市地名由來其實跟台灣的開發歷史息息相關,這座古都的名稱可不是隨便取的喔!台南作為台灣最早開發的地區,從荷蘭時期到明鄭、清朝,每個時期都為這片土地留下了不同的印記,而「台南」這個名字的演變,也反映了台灣歷史的變遷。

說到台南地名的起源,最早可以追溯到荷蘭人統治時期,當時稱為「大員」(Tayouan),這個詞其實是從西拉雅族語轉譯而來。後來鄭成功來台後,改稱「東都」,之後又改為「東寧」。到了清朝時期,因為這裡位於台灣府的南方,才開始有了「台南」的稱呼,這個名字就一直沿用至今啦!

這邊幫大家整理幾個台南重要地名的由來,看完你就會更了解這座城市的故事:

地名 由來說明
安平 源自鄭成功家鄉「安平鎮」,原本荷蘭人稱「熱蘭遮城」
赤崁 因當地土壤呈赤紅色,加上高地地形(崁)而得名
新營 清朝時期駐軍屯田的新設營盤所在地
善化 日治時期將「灣裡街」改名為「善化」,取「教化良善」之意
麻豆 源自西拉雅族「Mattau」社名,是平埔族聚落舊稱

其實走在台南街頭,很多地名都藏著有趣的故事。像「五條港」區是因為清朝時期這裡真的有五條運河,而「府前路」就是因為它位在舊台灣府衙門前面。這些地名不只是指引方向的路牌,更是活生生的歷史課本,記錄著台南從古至今的發展軌跡。

台南的舊地名很多都跟地形、族群或歷史事件有關,比如「鯤鯓」是指濱海外沙洲地形像魚背,「關廟」是因為當地有座關帝廟香火鼎盛。有些地名雖然現在官方地圖上看不到了,但老台南人還是習慣這樣叫,像是「石精臼」、「草寮後」這些充滿生活氣息的舊稱,都還留在當地人的口語中。

台南市地名由來

台南為什麼叫台南?原來跟鄭成功有關!這個問題其實藏著一段超有趣的台灣歷史。大家都知道台南是台灣最早開發的地方,但可能不曉得這個名字的由來,竟然跟我們熟知的「開台聖王」鄭成功有直接關係。今天就來跟大家聊聊這段故事,保證讓你下次去台南玩的時候,看古蹟都更有感覺!

想知道您2025年的運勢嗎?

免費線上占卜,查看您的本年運程,掌握未來發展!

免費AI八字算命排盤

說到台南地名的起源,要回溯到明朝末年。當時鄭成功從荷蘭人手中收復台灣後,把現在的台南地區設為「東都明京」,作為反清復明的基地。後來鄭經繼位,把行政中心改名為「東寧」,而民間則習慣把這個區域叫做「承天府」。直到清朝康熙年間,台灣納入版圖後,才因為地理位置在台灣的南部,正式定名為「台南」。這個名字就這樣沿用至今,見證了三百多年的歷史變遷。

為了讓大家更清楚這段演變,我整理了一個簡單的表格:

時期 名稱 備註
荷據時期 大員 荷蘭人稱Tayouan
鄭氏時期 東都明京/東寧 鄭成功父子建立的政權
清領初期 台灣府 康熙23年設立
清領後期 台南府 光緒13年調整行政區劃
日治時期 台南州 1920年行政區改制
戰後至今 台南市 1945年後沿用

其實走在台南街頭,處處都能感受到這段歷史的痕跡。像是赤崁樓就是當年荷蘭人的普羅民遮城,後來變成鄭成功的指揮所。安平的熱蘭遮城遺址,現在是我們熟知的安平古堡。這些古蹟不只是觀光景點,更是活生生的歷史課本,默默訴說著台南如何從「東都」變成現在我們熟悉的「台南」。下次去台南玩的時候,不妨多留意這些細節,會發現這座城市真的超有故事!

台南地名怎麼來的?帶你瞭解400年歷史,這座充滿古早味的城市,每個街名背後都藏著有趣的故事。台南作為台灣最早開發的地區,從荷蘭時期、明鄭、清朝到日治時代,累積了豐富的歷史文化,地名演變就像一本活生生的歷史課本,讓我們一起來探索這些熟悉地名的由來吧!

說到台南地名的起源,最有名的就是「赤崁」這個地方。赤崁樓一帶在荷蘭時期叫做「普羅民遮城」,當時荷蘭人用閩南語稱這裡為「紅毛土」(âng-mn̂g-thô͘),因為他們用紅磚建造城牆,後來慢慢演變成「赤崁」這個名字。而「安平」這個地名也很有意思,原本荷蘭人稱它為「大員」(Tayouan),後來鄭成功改稱「安平鎮」,是為了紀念他的家鄉福建安平。

台南很多地名都跟當年的開發歷史有關,像是「五條港」區,就是因為清朝時期這裡有五條主要河道,成為重要的商業區域。而「鹽埕」則是因為早期這裡是曬鹽的場所,現在雖然不曬鹽了,但地名還是保留了下來。另外像「大東門」、「小西門」這些地名,都是因為當年台南府城的城門位置而命名的。

現今地名 歷史由來 時期
赤崁 源自荷蘭時期「紅毛土」發音 荷治時期
安平 鄭成功改自「大員」,紀念家鄉 明鄭時期
五條港 因五條商業河道得名 清領時期
鹽埕 過去曬鹽場所 清領時期

日治時期也為台南帶來一些新的地名,像是「末廣町」(現在的中正路一帶)、「花園町」這些充滿日本風的地名。戰後雖然有些地名改了,但老一輩的台南人還是習慣用舊稱。走在台南街頭,隨便一個轉角可能就藏著百年歷史,像是「祀典武廟」前的「打石街」,就是因為早期這裡聚集了很多雕刻廟宇石材的師傅而得名的。這些地名不只是指引方向的標記,更是台南人共同的記憶。

台南市地名由來

誰決定把這裡叫做台南?原來是清朝官員。這個我們現在習以為常的地名,其實背後藏著一段有趣的歷史故事。台南作為台灣最早開發的地區之一,它的名稱變遷也反映了這塊土地的發展歷程。今天就跟大家聊聊,這個充滿古早味的名字是怎麼來的。

說到台南的地名由來,要回溯到清朝康熙年間。當時台灣府設立後,官員們為了區分地理位置,把台灣府城以南的地區稱為「台南」,以北則叫「台北」。這種命名方式其實很直白,就是單純用方位來區分,但沒想到就這樣沿用至今。有趣的是,當時的「台南」範圍可比現在大得多,幾乎涵蓋了整個台灣南部地區。

清朝時期台灣行政區劃變遷表:

年代 行政區劃 台南範圍
1684年 設台灣府 府城以南皆稱台南
1723年 增設彰化縣 範圍開始縮小
1887年 台灣建省 正式出現「台南府」名稱

其實在更早的荷蘭時期,台南一帶被稱為「大員」,這是從原住民語言音譯過來的。後來鄭成功時期改稱「東都」,清朝才又改了名字。每次改名都代表著政權的更迭,可以說地名的變化就是一部微型的台灣史。現在走在台南街頭,那些古色古香的巷弄名稱,很多都還保留著當年的歷史痕跡。

台南這個名字用久了,反而讓它成為最具台灣味的代表之一。從清朝官員隨手取的名字,到現在成為文化古都的代名詞,這個過程本身就很有故事性。下次去台南玩的時候,不妨多留意一下當地的老地名,說不定能發現更多有趣的歷史小秘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