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有聽過「不櫛進士」這個成語嗎?其實「不櫛進士 意思」就是指那些才華出眾的女性,雖然沒有像古代男子一樣參加科舉考試(進士),但學識能力完全不輸給男人。這個詞特別用來形容那些在古代社會中脫穎而出的才女們,真的很適合用來稱讚身邊那些厲害的女生朋友呢!
說到這個成語的由來,其實跟古代社會對女性的限制有關。以前女生不能參加科舉,連頭髮都要梳成特定的髮髻(櫛就是梳子的意思),但有些女子就是特別有才華,詩詞歌賦樣樣精通,完全不輸給那些考取功名的讀書人。所以後來就用「不櫛進士」來比喻這些才女啦!
下面幫大家整理幾個跟「不櫛進士」相關的有趣知識:
項目 | 說明 |
---|---|
成語結構 | “不櫛”指不梳男子髮髻,”進士”是科舉最高功名 |
使用情境 | 專用來讚美女性的才學出眾 |
現代應用 | 可以用來形容學霸女生或職場女強人 |
類似成語 | 掃眉才子、詠絮之才 |
這個成語在現代還是很實用喔!比如說看到公司裡那位業績超強的女主管,或是學校裡那個每次都考第一名的女同學,都可以用「她根本就是不櫛進士啊」來稱讚。比起直接說「你好厲害」,用這個成語感覺更有文化氣息,而且特別能凸顯女性在傳統男性領域中的出色表現。
古代其實有不少著名的「不櫛進士」,像宋朝的李清照就是典型代表。她的詞寫得比當時很多男性文人都要好,那句「尋尋覓覓,冷冷清清,淒淒慘慘戚戚」到現在都還是經典。還有漢朝的班昭,不僅學問好,還幫哥哥班固完成了《漢書》,真的是名副其實的不櫛進士。這些才女的故事告訴我們,性別從來就不是限制才華的因素。
不櫛進士到底是什麼意思?3分鐘帶你搞懂這個成語。每次聽到這個成語都覺得很文雅,但實際意思卻讓人摸不著頭緒對吧?今天就來跟大家聊聊這個超有氣質的成語,保證讓你以後聽到就能秒懂!
首先從字面上來看,「櫛」其實是古代梳頭髮的梳子,而「進士」就是科舉考試中的高級學位。所以「不櫛進士」字面意思就是「不用梳頭的進士」,但這當然不是真的在說不用梳頭啦!這個成語其實是用來形容那些才華橫溢的女性,特別是在文學方面有傑出表現的女子。在古代,女子通常不被允許參加科舉考試,所以就用這個詞來比喻那些學問堪比進士的才女。
成語組成 | 字面意思 | 實際含義 |
---|---|---|
不櫛 | 不用梳頭 | 指女性 |
進士 | 科舉高級學位 | 比喻才學高超 |
說到這個成語的由來,最早出現在唐代,當時有位叫薛濤的女詩人,因為才華出眾,文人們就用「不櫛進士」來稱讚她。後來這個詞就變成專門用來形容那些學問好到不輸給男性的才女們。想想古代女性要讀書真的很不容易,能夠被這樣稱讚絕對是超級厲害的!
現在我們用這個成語的時候,通常是用來讚美女性在學術或文學上的成就。比如說看到一位女作家寫出很棒的作品,或是女教授發表了重要的論文,都可以用「真是位不櫛進士」來稱讚。不過要注意的是,這個成語帶有古代的色彩,用在現代可能會顯得有點文謅謅,但用在適當的場合還是很有味道的喔!
什麼樣的人會被稱為不櫛進士?原來是指這種女生。這個有趣的古代用詞,其實是用來形容那些才華橫溢卻不拘小節的女性。在科舉時代,「進士」是功名的象徵,而「不櫛」則是指不梳頭、不打扮,合起來就是指那些不愛梳妝打扮卻滿腹經綸的才女。這種稱呼背後,反映了當時社會對女性才華的驚嘆與矛盾心態。
在古代社會,女性被期待要端莊賢淑、注重儀容,但「不櫛進士」卻打破了這種刻板印象。她們可能埋首書堆、專注學問,對外在打扮不太講究,卻在詩詞歌賦或學術領域展現過人才華。這種特質讓她們在當時顯得格外特別,甚至帶點叛逆色彩。不過要注意的是,「不櫛」並非真的完全不修邊幅,而是相對於一般女性對妝容的講究而言。
特徵 | 一般女性 | 不櫛進士 |
---|---|---|
外在形象 | 注重梳妝打扮 | 相對隨性自然 |
時間分配 | 花時間在儀容 | 更專注讀書學問 |
社會評價 | 符合傳統期待 | 被視為特立獨行 |
這些才女們的故事其實很有趣。像清代才女袁枚的妹妹袁機,就是典型的例子。她不僅詩文出眾,還參與編纂書籍,但據說平日生活相當簡樸,不太在意衣著打扮。這種「書呆子」性格在現代看來可能很可愛,但在當時卻需要很大勇氣。畢竟在那個年代,女性要兼顧才學與傳統婦德實在不容易。
從這個詞彙我們也能看出,古人對女性才華的複雜態度。一方面用「進士」來肯定她們的學識,另一方面又用「不櫛」來強調她們偏離常規。這種既欣賞又帶點調侃的稱呼,恰恰反映了性別角色在歷史中的微妙張力。時至今日,這個詞已經很少使用,但它所描述的那種專注學問、不拘小節的女性形象,仍然能引起共鳴。
不櫛進士這個成語最早出現在什麼時候?這個問題其實牽涉到古代科舉制度中一個有趣的現象。”不櫛進士”字面意思是「不用梳頭的進士」,用來形容才學出眾的女性,因為古代女子通常不參加科舉考試,所以能與男性進士比肩的女性就被稱為”不櫛進士”。
根據史料記載,這個成語最早可以追溯到唐代。唐朝是中國歷史上相對開放的朝代,女性地位較高,出現了不少才女。當時有位叫李冶的女詩人,因為才華橫溢,被人們稱為”不櫛進士”。這個稱呼後來就慢慢演變成一個固定的成語,用來讚美那些學識淵博、不輸男性的女性。
朝代 | 代表人物 | 相關記載 |
---|---|---|
唐 | 李冶 | 《唐才子傳》稱其「工詩,有丈夫氣」 |
宋 | 李清照 | 雖未直接使用此稱呼,但後人常以此形容 |
明 | 柳如是 | 錢謙益稱其「不讓鬚眉」 |
到了宋代以後,隨著理學興起,女性參與文學活動的空間被壓縮,但”不櫛進士”這個詞還是被保留下來,成為對才女的一種美稱。明代戲曲家湯顯祖在《牡丹亭》中也用過這個詞,可見其流傳之廣。有趣的是,這個成語不僅用來形容文學造詣高的女性,後來也擴展到指那些在傳統男性領域表現優異的女性。
清代學者袁枚在《隨園詩話》中記載了不少被稱為”不櫛進士”的女性,說明這個稱呼一直延續到近代。從這個成語的演變,我們可以看到中國古代對才女評價的變化,也反映出社會對女性才華的複雜態度。